大棚种植中常见的温湿度误区有哪些?

环虎农林考研
2025-07-23

大棚种植中,温湿度调控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。不少种植者因缺乏科学认知,在温湿度管理上存在误区,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。环虎农林考研结合农林知识和实践经验,为你梳理常见误区及正确做法。


一、温度控制:盲目追求“恒温”


很多人认为大棚内温度越稳定越好,甚至通过频繁调节设备维持恒温。实际上,多数作物需要昼夜温差促进生长—— 白天温度稍高(如 25-30℃)利于光合作用,夜间温度稍低(如 15-20℃)减少呼吸消耗。比如种植番茄,若夜间温度与白天相同,会导致养分积累不足,果实成熟慢、口感差。

正确做法是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设定温差:苗期温差可小些(5-8℃),防止幼苗受冻;结果期温差可适当加大(8-12℃),促进果实膨大。调节时避免突然升降温,每次温度变化控制在 3-5℃内,让作物有适应过程。

大棚种植中常见的温湿度误区有哪些?


二、湿度调节:过度依赖“除湿”


大棚内湿度偏高时,很多人会持续开通风口或除湿设备,试图将湿度降到最低。但过度除湿会导致空气干燥,作物叶片蒸腾作用加剧,出现萎蔫;同时土壤水分流失快,根系吸收压力增大。像种植黄瓜,空气湿度低于 60% 时,易出现畸形果,雌花发育也会受影响。

合理做法是根据作物需求控制湿度:叶菜类作物喜湿润,空气湿度保持在 70%-80%;瓜果类作物花期需稍干燥,湿度控制在 60%-70%。调节时结合浇水方式,如采用滴灌代替大水漫灌,减少地面蒸发;在棚内放置水盆,通过水分自然蒸发调节局部湿度,避免过度除湿。


三、温湿度协同:忽视二者联动关系


温湿度相互影响,却常被分开调控。比如只升温不注意增湿,高温低湿环境会导致作物水分失衡;只增湿不控温,低温高湿则易引发病害(如霜霉病、灰霉病)。种植草莓时,若低温高湿持续 3 天以上,果实易出现霉变,叶片也会发黄腐烂。

调控时需建立“温湿度联动” 意识:升温前先检查湿度,若湿度低于 50%,可先喷雾增湿再升温;阴雨天气湿度高时,先通过短时通风降湿,再关闭通风口后适度升温,利用温度升高降低相对湿度。同时定期观察作物状态,如叶片边缘卷曲可能是高温低湿,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可能是低温高湿,及时调整设备。

大棚温湿度管理的核心是“按需调控”,避免陷入恒温、过度除湿、忽视联动的误区。结合作物特性和生长阶段,科学调节温湿度,才能为作物创造适宜环境。环虎农林考研希望这些知识能帮你提升大棚种植管理水平,在农林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更多经验,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
分享